人民網>>紅木

老板談紅木市場寒流:等房子銷量上去了 行情才會好【3】

2015年01月05日09:49    來源:北京青年報-北青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老板談紅木市場寒流:等房子銷量上去了 行情才會好

  紅木故事 一根叫價2億元的黃金木

  大約一周前,范老板和他的伙伴們剛從上海回來。此行目的是去欣賞黃金木的橫空出世。微胖的郭老板還讓北青報記者看了一段手機拍攝的視頻。

  據了解,這根花梨王屬於越南黃花梨老料,長8米,直徑52厘米,頭直徑63厘米,重1.5噸,叫價2個億,是目前所見最大的越南黃花梨老料,號稱全球獨此一根。北青報記者測算了一下,這株樹每克大約113元,堪稱單價最高的越南黃花梨。

  一般黃金木從生長到成材最少50年,這根樹齡至少在800年以上,而在自然環境中,最好的產地每畝也隻能生長1至5棵樹。黃金木自身還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還能驅逐蛇、虫、鼠、蟻。黃金木的顏色通過光合作用氧化而成金黃色,時間越久金黃顏色越鮮亮。

  有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交易的越南黃花梨(簡稱越黃)木料不超過100噸,較次料每噸價格在60萬元左右﹔稍好一些的每噸價格在90萬-220萬元﹔特別好的料則按根論價,折合起來每噸價格要超過900萬元。到了2014年3月,越南黃花梨普通料每噸價格在260萬元左右﹔稍好一些的每噸價格在450萬-900萬元之間﹔大料則按根論價,並且一木難求,每噸價格將超過1200萬元。

  由於市面上海南黃花梨幾近絕跡,越南黃花梨已成為替代海南黃花梨的不二之選,且伴隨著其資源的枯竭,“越黃”的價格將越來越昂貴。

  如果換成品位更高的海南黃花梨,會是什麼價格呢?范老板直截了當地說,“別說根本沒有這樣的木頭,假如有,價格至少再加一個零。”

  財經觀察 資本豪賭演繹過山車行情

  如同市場近年炒作過的古玩書畫、普洱茶、黃龍玉,紅木也頻頻演繹了過山車行情,這實際上都是資本豪賭的杰作。

  紅木價格炒作大致有三部曲:首先是一小批職業炒家,擁有一定資金,潛伏一個資源獨佔性的領域,囤積最好產品。然后投資者向紅木產地繳納一定保証金,成為經銷商,所在區域的紅木通過經銷商銷售。一級經銷商留下70%左右的紅木囤積,拿出30%左右的份額,通過“價格聯盟”進行跨區域拉抬,拉升到購買價格的5到6倍后,拋售給二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達到滿意價位后,再拋售給三級經銷商﹔最后出售價比最初購買價已經高出了10倍。

  炒作手法通常為熱炒稀缺性和收藏價值。2006年年底,“國人專購”的標簽第一次出現在紅木家具上,北京70%的紅木賣場都貼出了類似的標簽,即停止對外國人銷售。更精致的手法相繼出現,即直接用黃金回購紅木家具。

  一旦泡沫破裂,套在高位上的往往是投機者,新手再加融資杠杆,踩踏難以避免,爆倉時有發生。

  新聞內存 海南黃花梨的前世今生

  紅木市場的最大龍頭是海南黃花梨,如今基本成了象征,其木頭和家具已很難見到天然實材。

  紅木起源於明朝1405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國用紅木壓船艙,木匠們把帶回的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的紅木做成家具和工藝品,供王公貴族享用,到后期紅木大量輸入及明朝滅亡才流入到民間。皇室的尊崇既為黃花梨帶來了興盛,也加速了其毀滅的速度。明末清初,海南黃花梨接近絕跡。

  1963年,“海黃”借助上海博覽會海南代表團的藥材展區重返世間。上世紀80年代,海南多地建立起海黃加工廠,至80年代中期,價格一兩元一斤﹔此后,“海黃”來源越來越少、材料規格越來越小,價格並未“暴動”。

  2003年前后,中國古典家具啟動“黃金十年”,“海黃”價格平地一聲雷,開始了奔牛般的大行情,平均月漲幅近30%。當時越南黃花梨的價格每斤才數十元。2005年,“海黃”原料基本絕跡,散舊家具、農具老料及藥材商的囤積料,成為“海黃”家具主原料。

  從2006年開始,頂級黃花梨料行情啟動﹔至2008年,上好而完整的“海黃”老料價格升至最高每斤1250元,折合每噸250萬元。從2011開始,直徑20厘米、長度1米以上的老料每斤破萬,“一根木棍一條金”﹔2012至2013年間,用遺存小料做的手串,價格上漲了10倍。

  海南黃花梨,100萬人民幣10年前可以買3噸,5年前可以買800斤,2年前隻能買不到100斤,現在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到了,10年漲幅超過400倍。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慎良

上一頁
(責編:孫紅麗、唐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