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美麗鄉村行·聚焦清新福建美麗鄉村”走進廈門同安軍營村和白交祠村:
建設美麗鄉村 實現民富村美的綠色發展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黃玉琦)近日,由福建省旅游局和中國旅游報社共同主辦的“2016美麗鄉村行· 聚焦清新福建美麗鄉村”媒體採風團走進廈門市同安區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實地考察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位於同安蓮花、泉州安溪、漳州長泰交界處的雲頂山山脈腹地,海拔近1000米,是廈門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廈門最邊遠、最貧困的老區山區村。1986年4月7日和1998年10月16日,時任廈門市常委、副市長和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兩次深入白交祠村和軍營村調研,訪貧問苦,關心群眾生活,指導村民脫貧致富。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特別是經過“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和“五位一體”建設,白交祠、軍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軍營村:茶香 石絕 水美
軍營村,據傳因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在此屯兵扎營而得名,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西北部,坐落廈門市第二高峰“狀元尖”腳下,海拔900多米,是廈門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從廈門市區到軍營村,差不多有二個小時的路程,我們走的是一圈一圈盤旋的山路,從車窗裡向外看,藍天白雲,嫩綠的茶山和浩瀚竹海交相映襯,自然景色十分誘人。進入村落,隻見房前屋后干干淨淨,井井有條,依山而建的閩南民居,古香古色,別具風味。
軍營村的負責人告訴我們,目前軍營村有茶園五六千畝,是廈門市重要的出口茶葉種植基地,遠銷海內外。這裡有高山茶園,種的是生態茶。山上茶園至今保留著原始的生態美,我們到的時候盡管已經是初冬時節,但是可以依稀想象得到,採茶的季節,那充滿採茶人的歡聲笑語和偶爾浮現的採茶山歌。
軍營村的石頭是一絕,這裡石頭千姿百態,惹人眼球,還有很多別致的名稱:如豬探頭、牛吃草、波浪石等等,在一處造型奇特的石頭上看到古人留下的墨跡,也有人說這是仙人留下的仙跡,隻可惜年代久遠,字跡早已模糊。
水美也是軍營村一大特色,我們剛到達軍營村,同安旅游局同事極力推薦我們到七彩湖看一看,來到軍營村不去七彩湖就枉來軍營村。這個高山湖距離軍營村村部約2公裡,我們一行人徒步沿著干干淨淨的水泥路面一路前行,四圍綿延層層梯田,放眼望去,茶園疊翠,空氣特別清新。見此美景同行的記者不時的拿起手中的相機和手機咔嚓咔嚓的拍個不停。不一會我們就來到了七彩湖,這裡的水,晶瑩剔透,清澈見底﹔這裡的水,色彩斑斕,讓人心醉。藍綠色的湖面在陽光下顯得清澈純淨,原生態的水景令人驚嘆。
採訪過程中,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以前的軍營村是這樣的:“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以前從我們村到同安縣城差不多要走兩個多小時,一是山高路陡急彎多,車子快不了﹔二是路面凸起不平,土路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難行。那時候進城一趟不容易,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非常難。一到夜裡,全村黑漆漆的,大家早早就關燈睡覺了。”近年來,后來在同安區委和軍營村委的帶領下,不斷完善各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生活污水整治工程、人飲水源改建工程等,實現道路硬化、庭院美化、路燈亮化、村庄綠化,文化園、衛生所、圖書館、健身路徑、籃球場一應俱全。這個曾經落后的偏遠山村,如今卻是生態優美,風景如畫,村容整潔,村民富裕,成為天藍、地綠、水淨,安居、樂業、增收的“最美休閑鄉村”。
談到未來的軍營村,村支書自豪的說,“軍營村已經連續七年獲得廈門市村級衛生第一名,等到建設中的自行車道,以及茶園體驗道全部完成,軍營村會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雲霧避暑山庄”——白交祠
離開軍營村我們驅車十多分鐘就來到了採風活動的下一站——白交祠村,白交祠村相傳原為畬族居住地,建有白狗祠,方言雅化為白交祠。村裡以楊姓為主, 據說先祖是楊五郎、楊六郎和楊文廣三公,村庄從每年的正月開始,一直到五月份都在雲山霧海裡浸沐著。所以有個美稱--“雲霧山庄白交祠”。
一進村落,就看見整個村落都地處大山深處,有著和城市的鋼筋水泥全然不同的淳朴風景和清爽的氣氛,順著村路一路走來,溪水清澈如許,牛兒悠閑吃草,一切顯的那麼自在和悠閑。因為外人罕至,民風純朴。白交祠村民熱情好客,即使是陌生人,街頭巷尾偶遇時,他們總會習慣性地洋溢著笑容與你打招呼。
說起白交祠的風味美食,那不得不提的就是這裡的地瓜。白交祠地瓜是當地遠近馳名的特產,也成為了白交祠村的一張鮮活的“名片”。由於當地高山特殊的自然因素,加上地瓜在地裡的時間長、不施肥、不噴農藥,因此個兒特別大,像個巨型燈泡,粗纖維少,肉質滑嫩,吃起來味道非常香甜。如今很多城裡人經常慕名“上山”採購白交祠地瓜,也有戶外旅游愛好者組織到白交祠村進行地瓜燒烤露營活動。白交祠地瓜不僅好吃,它磨出來的地瓜粉做成的粉條也是非常好。吃的,加入韭菜、海蠣、古龍豬腳罐頭,便是同安有名的小吃——地瓜粉粿(條),口感順滑爽溜,香甜可口。
陪同我們參觀的白交祠村村長告訴我們,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茶葉生產加工、“一村一品”地瓜種植和外出務工。由於交通不便、資源缺乏,經濟基礎較薄弱,白交祠村發展較為滯后。近年來,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鼓勵農戶興辦“農家樂”、“民宿”,村民將空余的房間納入“民宿合作社”參與整合。原來外出打工的很多村民都回來了,為村庄的建設出力、出錢、出謀獻策,不少人更是尋覓到了商機,回鄉發展鄉村旅游,建設農家樂和民宿。白交祠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利用雲霧、高山、茶園、山寨等自然景觀資源,重點發展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 2015年,白交祠人均純收入達到12925元,如今白交祠已經成為市民養心怡情、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熱門地方。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