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美麗鄉村行·聚焦清新福建美麗鄉村”走進莆田:
后黃村:依托僑鄉文化優勢 創建宜居宜游美麗鄉村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黃玉琦)近日,由福建省旅游局和中國旅游報社共同主辦的“2016美麗鄉村行· 聚焦清新福建美麗鄉村”媒體採風團走進莆田“南洋華僑第一村”——后黃村,採訪當地“美麗鄉村”建設情況,感受獨特的僑鄉文化。
村落干淨整潔 古民居錯落有致 創建宜居宜游美麗鄉村
我們到達后黃村的那一天,天氣晴朗,紅磚主厝掩映在綠蔭叢中,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分外好看,聽完村支書許聰的簡單介紹后,我們沿著村道一路前行,村道上干淨整潔,彎彎曲曲的鄉村小道旁,頗具莆田特色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屋前草木蒼翠。在這裡看不到農村常見的臟、亂、差。盡管已是初冬時節,但是這裡依然是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溫暖如春,絲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
后黃村有三老:老宅、老人、老樹。錯落有致的紅磚主厝,飽經滄桑的百年老榕樹,百年老榕樹下閑聊的長壽老人構成了一副富有田園風光的美好鄉村圖。村裡共有4棵百年老榕,早期榕樹下總會聚集著很多村民,他們在樹下聊天、說笑,如今陪伴老榕的多為村裡的老人和小孩。后黃村還是個出了名的“長壽村”,全村約1000人,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幾十個。 “為了讓老人們老有所樂,龍華書院被改造成荔城區第一個居家養老場所——龍華堂,老人們經常聚在一起,吹拉彈唱、下棋作畫。” 村支書許聰告訴記者。
保護中開發 打造僑鄉文化大觀園
后黃村有華僑近千人,至今村裡依舊保持著眾多百年華僑居民的建筑。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從海外歸來的華僑們在后黃村建造了一座座“紅磚厝”。其風格既有閩南民居注重外部裝飾的特點,又受到福州大宅的影響,形成三合院院落、起翹屋脊的紅磚主厝、磚石間砌等特點,同時又接受南洋建筑、外來宗教等多元化影響。這些“紅磚厝”經過幾十年風雨洗禮和歲月打磨,由內而外散發著令人心醉的歷史韻味。世界羽毛球史上“天皇巨星”,三連冠得主林水鏡的祖籍就在這裡。
后黃村裡的華僑老宅有100多座,對於這些開發保護后黃村也有自己的打算,村支書許聰告訴記者,“村裡對這些華僑老宅,都有統一的開發計劃,村裡經過規劃,准備逐一向房主租賃,再經過統一修葺后,打造后黃村鄉村旅游的新招牌。租期一般簽約10年,前5年租金用於修整老宅。村民們對這種在保護中開發老宅資源的思路都很贊同。”后黃村保護提升華僑古民居、老屋老宅,延續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態,形成了“古屋、美景、自然、鄉情”的空間布局,成立了全市首家民俗文化館,留住了僑鄉獨特的田園風光和美麗鄉愁。后黃村的實踐証明,保護中開發老宅資源的思路是擁有古建筑資源的村落發展的一條好路子。
強強聯合 引爆鄉村旅游市場
后黃村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以東2公裡,被稱為“離市區很近,離喧囂很遠”的小村庄。歷經百年沉澱,獨守著一份質朴和安寧。這裡完整的保留著都市人對老家的一份鄉愁記憶,被譽為“夢裡老家”。如今,后黃村成為城裡人周末觀光休閑、瓜果採摘、戶外燒烤的旅游休閑勝地。我們來到后黃村的那天恰逢周末,游客三五成群,有說有笑,村口幾個大停車場一大早就沒有了車位,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這裡鄉村旅游的火爆。
村支書許聰告訴記者,后黃村為了充分挖掘鄉村旅游資源,通過招投標,與莆田市康輝旅行社簽署協議,由雙方共同開發、運營后黃村旅游市場。如今,每逢周末,后黃村日接待游客可達到3000—4000人,即便是在平時,每天也有兩三百人的客流量,外地慕名而來的自駕游客人越來越多,通過強強聯合,大大提升了后黃村鄉村旅游的品質和知名度。
如今的后黃村正以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村建設為契機,在民俗文化傳承、人居環境美化、村居收入增加上下功夫,走出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路子。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