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振兴有待优秀演员的培养 希望可以拍一部戏曲片
人民网:我们知道您早年是专业戏曲演员,专攻老生、武生行当。后来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影视表演工作。为什么转行做演员?
马敬涵:我们当时学京剧表演是国家最后一批负责分配的,毕业就能分到家乡京剧团工作。但1998年毕业时,家乡京剧团黄了,16岁的我就被分到歌舞团。在歌舞团训练了一个月,偶然一次看到丹东市话剧团演出,觉得话剧挺有意思,可以演演戏,我就报考了家乡的话剧团,在话剧团工作了四年,对演戏各方面都很喜欢,2002年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其实拍摄影视剧和戏曲表演有很大区别,光转变表演风格和理念我就用了两三年。京剧表演的表情、动作都比较夸张一些,一开始我交的作业同学们老笑。经过几年电影学院的训练,再加上后来自己反复揣摩终于开窍,我反而觉得有的时候两者的表演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些演绎精髓是相通的,就看你自己能不能灵活运用。比如我拍武打戏,上手就特别快,而且演的很真,这就多亏了戏曲的唱、念、做、打基本功。
人民网:虽然您现在是一名专业影视演员,但仍然很关心我国的国粹事业发展,想必您对京剧一定有着特殊的感情?
马敬涵:是的。国粹之所以叫国粹,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能展现中国人的优美特质,并得到大家认可的艺术。其实有些人唱的戏我也不愿意听,但有一次在宁波参加我姑姑他们组织的画展,现场请来了国家著名青衣表演艺术家于兰老师,她现场清唱了几句《贵妃醉酒》助兴,真是让我觉得这就叫余音绕梁。
我觉得现在大家不是不愿意听戏曲,而是唱得好的艺术家太少了。如果唱的都像于兰老师一样,京剧事业肯定能得到繁荣发展,年轻人肯定都会喜爱它。京剧事业的振兴需要培养大量的接班人,但培养出一个好的京剧演员很困难。外形、声音这些硬条件必不可少,更主要的是得能吃苦,能耐得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和寂寞。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但郭德纲说过,抛弃老艺人留下来的东西一味追求新那是忘本。我非常认可这句话,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风俗、文化,必然是经过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才能流传至今,我们在创新、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做到传承和借鉴,要用心去保护这些传统资产,不能一味地除旧。京剧作为国粹,虽然受众群有限,但它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希望京剧能够通过传承和发展,在表演形式、故事情节、服装道具等不同方面打破僵局,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同时,我也建议,目前电影业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不同类型的影片,比如儿童片、青春片,戏曲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针对青少年来推出适合低龄层观看的节目或作品,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统艺术。这样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时,就可以多一种选择去看京剧、听戏曲,从小打下基础,希望他们能逐步喜欢上传统戏曲表演,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需要他们传承下去的。
我之前有在微博上说“也许,是时候拍一部戏曲片了。”我希望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知名度再高一点的时候,能踏踏实实地演一部比较拿手的京剧,借助我个人的影响力带动粉丝、观众重新重视起对京剧、对国粹艺术的了解和喜爱,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兄弟需要付出真感情
人民网:今年3月,您与华允合作演唱了《好兄弟2016》,为什么想发行这个单曲?
马敬涵:当初是单纯的为了支持家乡的好兄弟,华允说可以合作一首歌,让我不必担心,他会写一首朗朗上口,旋律好把握的歌曲,于是就有了《好兄弟2016》,没想到现在的反响还不错。华允透露,下半年他还将推出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的歌曲,如果旋律还不错的话,我愿意再跟他合作演唱。
对于唱歌,我就是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态,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工作重心还是在演戏方面。
人民网:您是如何定义“好兄弟”的情谊的?什么样的感情或朋友,可以被称作“好兄弟”?
马敬涵:我是属于不管干什么都预热比较慢的人。但只要是认准了或是交定了的朋友,就都会很长久。朋友们评价我,都说和我在一起很踏实,没有坏心眼和花花肠子,不会算计别人,非常耿直。我觉得我挺适合交朋友的,宁可我吃亏,也不让朋友吃亏。我的家教就是这样,不让朋友吃亏是交朋友的底线。
能被我称作好兄弟的,真的是要交往七八年以上才能被认可。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太快,可能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就分道扬镳。君子之交淡如水,我需要的也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平时可能联系不多,真需要帮忙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联系的人。当然,我也会这样对待我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尽自己一份力,真心换真心。
比如我和何晟铭,有时候我说,哥,这部戏你得跟我说说,我想换另一种表演方式,咱俩沟通沟通。他就会很无私的把近些年积攒的经验都传授给我。而且有时候我定妆的服装少了几套,不够丰富,他都会把自己的适合这个角色的衣服拿出来给我,都是全新的随便用。他对我的帮助我都记在心里,好兄弟其实就是这样。在这个时代,又同处一个圈子,能这样对待朋友的不多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