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刘兴洲:不懈动力 永恒追求

2016年09月29日15:0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缘起,儿时经历的触动。1933年,刘兴洲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4岁那年,“七七事变”,日本飞机轰炸天津,全家冒雨搭船到杨柳青。幼小的刘兴洲第一次感受到了逃难的苦楚。盘旋在沦陷区上空的飞机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的他用硬纸片剪成小飞机,用橡皮筋弹射,希望自己的飞机也能飞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带着自己的“飞机梦”,高中毕业的刘兴洲毅然选择了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入学一年后,适逢院系调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服从了国家的分配,开始了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的学习。1957年,刘兴洲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冲压发动机的几位科技工作者之一,开始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刘兴洲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在现今世界上,谁也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强大国防”他边听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自己的”3个字。对刘兴洲来说,这无疑激发了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并从此成为他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坚强动力。无论失败与挫折、艰辛与痛苦、荣誉与骄傲相伴终生。

  追求,源自心底那份信念

  “型号研制,动力先行;动力研制,设备先行”参加工作后,梁守槃教授告诉他们,中国要发展冲压发动机。进行这一项工作,首先要搞试验设备。于是,刘兴洲和另一同志开始筹建设备,按要求进行计算、画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冲压发动机问题,一时摸不到头脑,怎么办?还是横下一条心:学习!”于是,把有用的书籍想办法弄到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逐渐开窍了。由不熟悉到逐渐熟悉,到后来还可以向其他新同志传授经验了。

  1959年,面对一批苏联专家撤离的困难局面,刘兴洲和同志们通宵达旦,愣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不但完成了苏联专家甩下的设计,还自行设计建设了新的试验设备,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验台,中国人没有被难倒!

  1965年,留苏回国后,刘兴洲被任命为冲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正当他带领同志们大干时,“文革”开始了,科研生产陷于瘫痪。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刘兴洲和他的同事们冒着政治压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险,仍旧坚持试验、坚持学习。在简陋的平房宿舍里,刘兴洲趴在床板上,一心一意地翻译校对。一年以后,《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翻译成功。这本书后来成为研制冲压发动机经常被参考的重要资料。

  粉碎“四人帮”以后,研制人员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刘兴洲带领大家努力工作,为发动机制定了严格的指标,精心地进行研究、设计、生产,不断进行试验验证,经历了数次困难时刻后,发动机这匹脱缰野马终于被驯服了。

  1984年,在祖国某发射阵地上,随着清脆的口令,某型导弹如满弦之箭、掠地而起,飞向目标……“成功了!”“冲压发动机成功了!”

  “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刻。”时隔多年,谈起当时的情景,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台冲压发动机的刘兴洲仍然激动得两眼放光,因为他比别人更清楚这一成功经历的曲折和付出的艰辛。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冲压发动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也从此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拥有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前列。刘兴洲参加的冲压发动机技术系列,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责编:周子玉、管业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