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多达1300万,其中大学生成为高发人群,可见基础教育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性教育开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资料显示,第一部高中阶段性教育教材2004年在黑龙江进入课堂;同年,第一部涵盖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的性教育系列教材在广西出版发行;2010年,《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在北京部分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试用;去年,浙江宁波海曙区甚至将"防性侵""防艾"等性教育课程,通过实验、做游戏的方式,搬上了小学三年级的课堂。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从羞于启齿到公开讨论,从闭而不谈到中学课堂、小学课堂的种种尝试,中国的性教育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但是,新的尝试和突破总是伴随着讨论甚至质疑。比如,前段时间河南郑州一家幼儿园为100多名孩子举办的一场"集体婚礼"就遭到了较多的非议。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性启蒙教育呢?
有关性启蒙教育的讨论,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时间、二是方式。时间方面,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在学校对孩子进行最初的性教育,甚至从幼儿园抓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教育专家刘卫兵认为,只要方式恰当,应该早一些进行性启蒙教育,不同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儿童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
刘卫兵:正面的教育对懵懂的儿童还是有一定必要的。再一个不同地区完全可以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儿童的生理发育,农村和城市包括东西部肯定有一些地区的差别,大可不必有那种如临大敌的感觉。
方式方面,前面家长提到的"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所以交给老师"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但在刘卫兵看来,性启蒙教育应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进行。澳大利亚2AC电台胡方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性教育课程特别重视家长与孩子的互动。
胡方:澳洲现行的性教育课程是从初中开始的,是一个坦诚而且需要家长互动配合的过程,学生需要携带问题去询问自己的父母。例如说怀孕的时候是否呕吐了,我是头先出来还是脚先出来的,我是被母乳喂养大的吗等等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到了生育的整个过程,另外一方面也把可能会让父母尴尬的性教育问题直接推到台面上说开。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孩子如果遇到类似的困惑能够更直接和坦然的向父母寻求帮助。孩子向父母了解自己的生育过程之后,孩子往往会更加知道父母养育的不容易,从而也就增进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记者查阅资料还发现,在英国,虽然从2011年起所有中小学都必须开设性教育课、向5岁以上学生讲授性知识,但在学生年龄小于15岁时,家长有权选择是否让孩子上这门课。所以,在刘卫兵看来,以前述湖南在小学三年级使用的新读本为例,如果学校能先与家长做好沟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刘卫兵:事先跟家长沟通一下,效果可能更好一点,因为你说这个引发讨论,可能就是因为家长并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因为你想家长当年在儿童幼童的那个年代毕竟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所以,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能更有助于教育的深入和完整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