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失踪者(图)【2】--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寻找历史的失踪者(图)【2】

2013年04月23日08: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村子与历史一样陌生

  与乡亲们不同的是,章梦奇几乎不会说方言,她曾经一度暗自为这个差异感到庆幸,“似乎可以撇清自己是个农民后代的嫌疑”。

  可是,在2010年,她却选择回到农村。这个决定与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创立的“民间记忆计划”有关。

  吴文光于2005年开始运作“村民影像计划”,由“草根背景”的村民开始拍摄纪录片,记录自己的村子,“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2009年,一些年轻纪录片作者和学生受到启发返回自己的村子,拍摄、采访老人,主要内容集中于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历史。2011年5月,“民间记忆计划”被正式定名,参与者把回村采访资料做成纪录片、舞台剧。

  对于三年自然灾害,章梦奇所知寥寥。历史对她来说是一本很机械的书,“我从来就分不清‘唐宋元明清’,还有那些年代和顺序”。但章梦奇曾听外婆说过一些往事,有一次外婆提到“信阳事件”,她追问了一句,外婆只答,是饿死人的事情,她没再追问,“怕外婆一讲起来就没玩没了”,并且,她从不觉得这些故事和自己有关联。而当她又一次走进村里,却发现于她而言,这个村子的现在和它50年前的“饥饿历史”一样陌生。

  “民间记忆计划”的另一个参与者邹雪平对这段历史亦知之甚少,她大学期间唯一读完的一本课外书是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对三年自然灾害的想象仅来自这部文学作品。

  “在草场地做活动谈到历史记忆的时候,我发现基本上‘80后’对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间的历史只知道一些轮廓、名词,没有细节和内容。”这也是吴文光发起“民间记忆计划”的最初动因。

  意识到记忆断层的,不止吴文光一人。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创办人李远江曾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认为历史教育有其问题:“精英史观让历史变得乏味,因为只会讲到王侯将相,与大众无关。应该让孩子们去了解前辈的历史,让他们转换视角去看普通人在历史中曾受到的挤压,如何面对,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跟他们相关。”

  2011年,这项由中学生参与的写作大赛正式启动,李远江希望孩子们能寻找到大历史中的“失踪者”。

  但在当下,却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做搜寻者。吴文光认为:“年轻人关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房子、存款关联在一起,这很正常,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它已经被夸大。因此,那些新的、另类的想法存活率极低。他们很难从主流环境中脱离。”

  好在,已经有人站出来追索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这更接近真实。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