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失踪者(图)【4】--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寻找历史的失踪者(图)【4】

2013年04月23日08: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刻着逝者名字的墓碑被立起

  留下历史资料固然重要,但在吴文光看来,怎样让纪录片和现实连接在一起更有价值。

  在第一年的采访结束后,“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发现,尽管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但那些在历史中不可见的小人物的名字仍未被记起。于是,在第二次回访时,大家开始了另一项任务:统计各村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死去的人的名字,并为他们立碑。

  据邹雪平调查统计,当时,邹家村有36个村民因为饥饿死亡,岁数最大的75岁,最小的不足周岁。而在章梦奇调查的钓鱼台村中,共有14人在那一时期去世。

  刻着逝者名字的墓碑终于被立起,立碑的钱都是村民自己捐的,从1元到100元不等。邹雪平说:“几十年后,墓碑依然会站在这个空旷的田野间,就像根一样深深地埋在邹家村的土壤里面,一年年地繁衍下去。”

  除了立碑以慰死者外,邹雪平和章梦奇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从老人口中知道了那些苦难的故事,实际上也揭开了他们的一道疮疤,这不公平,该如何回报他们?如何回报乡村?于是她们有了不同的计划。

  邹雪平在村里设立了老人基金,用于为孤寡老人购买生活用品;章梦奇则在村里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取名为“47公里书屋”,她觉得只要村民们愿意看,图书室就值得做。尽管这个图书室并没有专门的场地,只借用了村民邱家发家的一间屋子,尽管这个书屋目前仅有117本书。

  类似的计划正在增加,对此,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新认为:“当年轻人知道历史解释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就会急剧增加,也容易被激发起社会责任感。当严肃的情感被激发,他们对社会的付出也将更积极。”

  积极回报社会的同时,参与者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

  “我没有想到自己和村子里的老人走这么近,和这段有关饥饿的历史走这么近;但也没想到,我和父母、家人却走远了。”邹雪平在村里拍摄老人的事遭到了全家的反对。“我爸说挨饿的事是不能说的,是要犯错误的。我娘反对我的理由则是觉得我读了大学,不去找一个正经稳妥的工作,却做这种‘会犯错误’、又不挣钱的事。就连我上高中的弟弟也觉得我太不现实了。”在与家庭抗衡的过程中,邹雪平一度犹豫,但她还是想坚持:“尽管不挣钱,但我也不管家里要钱,我想趁现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意义在哪儿,邹雪平也不能说得清,但她却记得过程中的感受。每次回村,她都去看金奶奶,娘俩有时说上几句话,有时沉默无语。邹雪平喜欢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坐着,因为她总害怕下次回村就再也见不到金奶奶,担心再也遇不上一段可见的历史。(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草场地工作站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