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不愿意听的故事
“他们很孤独,家里的孩子不愿意听他们的故事。”在采访中,“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都说到同样一句话。
在邹雪平的采访过程中,金奶奶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村里唯一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我小时候总去金奶奶家,但上中学后,我见了她不会叫奶奶,甚至有时故意避开,忘了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忘了该怎么称呼她。”邹雪平是在2010年采访她时,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吕转改。采访前,金奶奶整理头巾,拍打衣服,待她坐定,开始对着一台乌黑的机器和邹雪平讲起自己的故事,这故事不时被她的叹气声和片刻的沉默打断。
金奶奶的孩子饿死好几个,只剩一个儿子。有个孩子死时手里还攥着一点儿干粮。听到这儿时,邹雪平心里产生疑问,怎么拿着粮食还会饿死?为什么不把手里的粮食吃掉?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金奶奶继续讲述:“俺曾去外村要饭,在路上看到好多人倒在地上就不动弹了。上人家里要饭,一进门,眼泪就哗哗掉。看见人家在井上淘漏(洗)菜,就和人家说,大娘,给俺点菜吃。人家说俺这还是买的。她给了俺一点,俺就填在嘴里。要点儿萝卜、地瓜就装在口袋里,家里还有孩子呢。”就在那几年,金奶奶把眼睛哭坏了。
至今,邹雪平已经回村5次,共采访了32个老人,她把自己拍摄的影像剪辑成一个纪录片,取名为《饥饿的村子》。
刘顺芳是章梦奇第一个采访对象,她是当年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学的女人,小时候家里因为没有男孩而被人瞧不起,她的父亲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不顾一切送她上学。说到这,她突然痛哭起来,让章梦奇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这个采访会让她这么伤心”。
章梦奇第一次从一个老人口中直接听到她从前的故事,和看电视读书的感觉完全不同。
刘顺芳讲述的故事多与“偷吃”相关:“1959年还是没得吃,我从学校回来就帮爸爸放牛。有一天碰见一个姓刘的哑巴,他给我指一个屋里有吃的。我说那怎么吃得到?他就指他掏到的一个洞,洞里有花生。我跟他一放牛就去掏,维持生活。”末了被人发现,抓到了哑巴,还打了他,刘顺芳就再也不敢去了。她说:“那是逼的,没得办法,不是偷我活不到今天。”
章梦奇记得,刘顺芳讲到这里时声音变高了,“说到偷,她没有一丝羞愧的表情”。
2012年,因为要参加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王喜麟先后拜访了自己的太姥姥、三太舅姥爷、二舅姥爷,听他们讲述一段已尘封近一个世纪的故事。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解放前的老青岛,曾流传这样4句民谣。说的是当时在城里名声最响的4个老字号商铺。“其中,新盛泰的创始人就是我太姥姥的父亲胡秀章。当时争穿‘新盛泰’皮鞋是一种时尚。”王喜麟说。
“1956年,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进入高潮,‘新盛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皮件店也未能摆脱得了合营的命运,被并入华东靴鞋皮件厂,走向公私合营。太姥姥的三弟失掉了父辈的事业,从店里的掌柜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店员。”王喜麟这些写道:“太姥姥家庭原本祥和安静的生活,也在这无法抗拒的洪流中顷刻间被冲垮了;而曾经是青岛市的名片之一的‘新盛泰’更是曲终人散,从此被历史掩埋。”
“三太舅姥爷出生时正是家庭最繁盛之时,每每提到,他的眼中都闪出别样的光芒,除了讲给我听,还拿出了他一直用报纸包裹着、仔细收藏多年的文献给我参考。”而就在王喜麟访问后的第5天,三太舅姥爷因胃出血,紧急住进医院,“我没能有机会听他再给我讲几则从前的事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