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農”墨潑洒黑土地 富了一方百姓【2】

——肇東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紀實

人民網記者 李慧
2016年12月14日15:37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組團”涉農資金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涉農資金整合的改革創新,是肇東市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另一大亮點。

  據肇東市農業局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龐樹軍介紹,在涉農資金整合的具體實施中,突出了“三個主導”,做到區域推進、項目打捆、資金打包,以高度集約集成,實現財政資金精准高效使用。

  五裡明鎮、四站鎮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就是力証。據了解,按照“規劃統領、區域推進、梯隊排列、循序發展”的原則,肇東市堅決貫徹“錢隨規劃走、規劃隨事走、事隨改革走”,制定完成了全市“兩大平原”現代農業頂層規劃設計和區域發展6項子規劃設計,打破了原來資金分配格局和方式,實現定點定量定向投放,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遍地開花” 、“撒胡椒面”的現象。

  “過去,資金專向專用,一些生產配套要素慢慢出現銜接斷裂,造成了部分區域生產效益低下的狀況。而如今,涉農資金必須做到農、林、水、機、科技、倉儲、烘干、物流等各要素綜合配套,捆綁投放,明顯實現了‘1+1’大於‘2’的集成效應。”龐樹軍說。

  目前,澇洲、西八裡、東發、五站四個新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基地已建成,一次性浸種催芽能力達到900噸,實現了由“零”到“百”的突破式增長。配套建設育秧大棚13000棟,沿江38萬畝水田實現了 “智能化催芽、工廠化育秧”全覆蓋。沿江3個灌區現代化升級改造建設,4座泵站新建改建也已全部完成。

  三年來,肇東市共整合資金15.25億元,集中建設高標准農田100萬畝。組建了千萬元農機合作社45個,比2010年新增35個﹔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7萬千瓦,是2012年的5倍﹔全市耕種收綜合農機化作業率達到97.6%,比2010年提升50個百分點。

  三年來,肇東市通過土地整治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高標准農田32萬畝﹔新打機電井1370眼,保有量達到了8600眼,單井覆蓋面積下降到400畝﹔新建指針式、軟管移動式、卷帘式節水噴灌設施1397套,新增節水增糧面積86萬畝。全市新建烘干塔69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5萬噸﹔配套建設倉儲庫24處,庫容總量達到300萬噸。

  扎實的數據背后,是實打實的成效。針對“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水利骨干工程、農機具配套、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產前產后配套工程”等五個重點領域,肇東市已有效破解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自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難題。

  如今的肇東,農業基礎建設更加穩固、農業現代化體系更加明朗、農民的主動改革意識也更加強化了。東八裡村的村民竇坤介紹,曾為了排水渠上面的橋梁建設,自願無償砍掉了家裡100多顆樹,之后積極加入“旱改水”的土地整治項目,如今也過上了輕輕鬆鬆年收入5萬元的日子。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鼓起農民“錢袋子”

  走進裡木店鎮永豐村裕村香谷物種植聯合社,正門的兩側展示著象征農耕文化的勞動器械,而旁邊的櫥窗裡擺放了行銷全國的各類農產品。滲透著文化內涵的農村合作社,不難看出它的勃勃生命力。

  借助肇東市農村金融改革的東風,該合作社盤活了300多萬資金,從2009年隻有十多戶農民的規模,發展為如今包含米業公司、農作物種植加工合作社、玉米種植合作社、農產品直營店、勞務協會、建筑公司在內的“1+9”產業模式的復合型經營公司。

  永豐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張旭旺說:“幾年來,村黨總支和合作社堅持從富集體、富群眾的角度出發,著力把合作社建設成為引領集體和村民富裕的龍頭,把單一農業合作社打造成為集多種經營於一體的多功能合作組織,保証了村集體和村民持續發展和持續增收。”

  據介紹,2015年玉米種植合作社入社農戶305戶,土地7190畝,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畝效益1600元﹔加工合作社入社農戶276戶,土地5860畝,實現銷售收人1360萬元,畝效益2300元﹔ 米業公司銷售產品15萬余箱,實現銷售收人1860萬元,勞務協會向其下的水泥構建廠和建筑公司分解勞動力675人,實現勞務收入1600萬元﹔便民協會為老百姓全年統一採購生活物資5次,生產物資2次,節省費用75萬元﹔銀行終端網點為老百姓刷卡累計5000余次,發生金額1100萬元。

  去年,村集體分紅收入23萬元、社員人均收入1.89萬元。今年,入社696戶,土地14820畝,輻射帶動周邊村屯900戶、2萬畝耕地。截至目前,永豐村裕村香谷物種植聯合社的銷售收入已超過2000萬元。

  “村集體牽頭入股,更加取信於民。”張旭旺說,“這一方式,有效解決了與未入社農戶之間調地串地、生產資料統購、村民生活物資團購、剩余勞務輸出等后勤保障工作。下一步,聯合社將拓展華北、西南和西北三大市場,同時展開電商合作。”

  而組建於2013年的長富村俊龍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在“5+2”模式的金融支持下,種植規模從3000畝發展到7000畝,吸納了238戶的帶地入社農民,年分紅達到每戶三萬四千元。龐樹軍說:“合作社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民入股,也帶富了村集體。村集體又將收入反哺農民,為他們提供醫療保險等服務。而這也只是肇東市34個合作社的代表之一。”

  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對此深有感觸的張旭旺告訴記者:“沒有金融的助推,談發展很難,想做大做強,說到底都是資金的問題。永豐村裕村香谷物種植聯合社從負債到固定資產7300萬,以一年淨增一千萬的速度,切切實實地享受到了金融改革的紅利。”

  風生水起的改革成效,帶活了農業發展,也帶富了一方百姓。持續創新、惠利於民,肇東仍將探索前行。 

(責編:李慧、王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