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墨潑洒黑土地 富了一方百姓
——肇東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紀實

眼前的這塊土地,是黑龍江省肇東市2013年土地整治項目第二標段的最大區域——四站鎮東八裡村。在皚皚白雪的掩映下,是縱橫有序的“旱改水”田區,周邊環繞著修建完備的灌溉、排水線路。據村書記高煥鎖介紹,昔日的“東大荒”,如今已是內澇可排、有水可引的旱澇保收農田,農民的年收入也從1.5萬元增長到不低於5萬元,翻了三番。
東八裡村只是肇東市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建設中的一處縮影。農村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百分之六十的肇東,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產品生產基地。2010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3年,又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縣。調結構、轉方式、趟新路,肇東已經實現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新型經營主體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三個全覆蓋,土地綜合產能、農民人均純收入兩大提升,取得了改革與建設的雙向突破。
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從農業示范區向現代農業深水區挺進,肇東市一直在加速前進。
土地整治前的農田
土地整治后的高標准農田
獨創“5+2”模式 服務農村金融改革
農民抵押物少、銀行借貸資金發放風險較大,是農村金融改革面對的難題。肇東市副市長閆徳久介紹,肇東市專門對此開發了5種金融貸款新產品:質押信貸、權能抵押信貸、“金擔農”、產業鏈相互擔保和信用擔保。同時,組建了兩個新型金融組織,為各類主體融資約40.8億元。
於2014年12月11日正式挂牌營業的融達農村合作金融公司(以下簡稱融達),是黑龍江省首家農村合作金融公司,主要面向“三農”提供金融服務。截至目前,已為全市“三農”項目累計投放貸款1.84億元。
宋站鎮金利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當地規模較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流轉土地多,但是符合金融機構貸款要求的抵押物件很少。2015年3月,春耕在即,該社負責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融達咨詢貸款。融達對該社承包的土地、擁有的財產進行了認真核察,綜合考量了社會信譽、在當地農民中的口碑以及政府部門的信用評價后,以土地預期收益為質押,利用國家惠農政策,輔之以農業災害保險防范貸款風險損失,向其發放貸款500萬元,成為創新定制、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的典型案例。
據融達高級經濟師、總經理張建武介紹:“這種貸款模式,突破了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管控的傳統手段和措施,為進一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辟了新路徑,受到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廣泛歡迎。”
而另一項扶農、惠農的創舉,是2013年成立的全國第一家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擔保公司——茂源融資擔保公司,有力詮釋了“金擔農”信貸模式。目前,該公司總體政策性擔保融資能力增加至3億元以上,累計為新型規模經營主體擔保貸款3.46億元。該擔保公司經理李樹義還表示,“農業一卡通”的新業務正在籌備中,屆時農民將有機會享受到生產資料和生活物資的批發價格,並將擔保公司年利潤的百分之五反哺農民,為其承擔社保、醫保等服務。
“這些創新的點子都是在不斷碰撞中研究產生的,特別是商討如何為銀行‘想放不敢放’和農民‘想貸貸不著’牽線搭橋。”肇東市農業局局長張彥杰說。
黎明鎮俐江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曾因“想貸貸不著”犯難。據其理事長葛立江介紹:“當時,隻能將庫存商品做質押,最后順利獲得150萬元貸款,更新了加工設備,實現了從2009年70畝到如今3000畝的農田規模,和年收益幾萬元到百萬余元的質的轉變。”
農業局副局長尹才提到:“肇東的這些金融改革措施,讓資金的需求端和供給端間的融合更緊密了,也有效提高了現代化農業水平,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金融的閉環式發展模式,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和農民收入,不僅解決了棘手的實際困難,也滋養了本土品牌,打造出很多響當當的地方名片。”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