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于本水:本水之境 铸剑空天【2】

——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

2016年09月29日15:0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那个年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

  中国的防空导弹事业,起步于对从苏联引进的“543”导弹的仿制。仿制的过程,就是建立研制物质基础,培训技术队伍,进而学会自行设计本领的过程。

  1961年,根据聂荣臻元帅“要仿出‘543’、吃透‘543’、改进‘543’”的指示,于本水和他的同事们用一年的时间,深入沈阳一线生产基地,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处理导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同时从实践中学习具体的导弹生产工艺知识。

  “那时新中国成立才10多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落实,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导弹非常困难。又遇上自然灾害,生活上也面临很大难题。”于本水说。

  在历经无数次的演算、试验、分析后,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完成生产定型,初步解决了我国地空导弹的有无问题。

  随后,于本水马不停蹄地投身改进方案,带领大家对“红旗三号”导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于本水“为国家研制先进武器装备”的梦想初步实现。

  筑梦的脚步,开始了就停不下。

  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于本水参与了更多型号的防空导弹研制工作。随着我国第二代、第三代导弹相继研制成功,于本水也从青年学者成长为我国著名的防空导弹专家。

  三代导弹研制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历程?

  对记者“忆苦”类的追问,于本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内行都知道,防空导弹的打击目标高速运动,要做到“看得见、打得着、打得准、打得狠”,设计研制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防空导弹研制的确很复杂。”于本水说,“但这个行业能保卫祖国的领空,护卫国家安全,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责编:周子玉、管业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