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陈敬熊:七十载科技报国梦 六十年航天终尝愿【3】

2016年09月29日15:3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科学星火永相传

  文革之后,陈敬熊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进步,推动了我国在相控阵天线、微波天线等科学领域的进步,为了表彰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7月起,陈敬熊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更是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他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在五院二分院期间,陈敬熊践行“师带徒”的工作方法,积极培养年轻人,退休后他仍担任23所研究生导师,并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自己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将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多年心得一一分享。

  国防部五院建院之初,科技人才严重匮乏,新上岗的青年人才要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却是一个问题。陈敬熊认为要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法解决,于是他开始在二分院倡导并实践“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得教,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这样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引起二分院领导重视,院里召开经验介绍报告会,请陈敬熊和徒弟毛康候分享心得体会,当天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录人员,将这一过程摄制下来,这部彩色电影纪录片,后来成为航天事业薪火相传的珍贵史料。

  陈敬熊注重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并甘为人梯,积极举荐青年人才。1978年北京市电子学会邀请陈敬熊担任信息论学会委员,他觉得青年同事王励更加合适,就积极向学会推荐。他一直强调,“未来的发展靠年轻人,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

  退居二线后,陈敬熊过上了“夕阳无限好”的晚年生活,年轻时他坚持每日长跑锻炼,75岁后因为腿脚不灵便开始改为走路健身,他不仅合理膳食、规律作息,还坚持学习和研究,“不得老年痴呆症”,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时常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95岁了还思维清晰,记忆力佳。养养花花草草,看看文学书籍,听周璇和邓丽君,给夫人做红烧鱼,学术之外,陈敬熊尽情享受生活。

  对于航天事业,他也时刻牵挂,评上院士之后,上级通知恢复他的工作,虽然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他已经很少参与具体工作,但他依然担任了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并参与国防中典型型号的方案和评审等工作。陈敬熊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学和航天事业竭尽所能发挥作用,正应了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责编:周子玉、管业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