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神劍之魂
——記為航天事業獻身的共產黨員王振華

他有一個寓意著我們民族歷史追求與企盼的名字:振華。他的一連串的桂冠更顯示了一連串的奮斗與奉獻:被譽為“神劍之魂”的航天專家﹔填補國內空白的某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總設計師﹔原三江集團(〇六六基地)科技委主任﹔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航天獎獲得者﹔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
讓宇宙寫下中國人的輝煌
1956年,王振華考入莫斯科航天學院。王振華留蘇6年期間,正是蘇聯宇航事業發展鼎盛時期。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完成了人類第一次飛船載人宇宙飛行。
在這裡,他知道了蘇聯火箭技術的奠基人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王振華在熟記許多由齊奧爾科夫斯基名字命名的公式的同時,也記下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名言:“我生活的基本動機是對人類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不虛度一生。我希望把人類向前推動,哪怕只是推動一點點也好。”
留學期間,他有幸聆聽了毛澤東那極富感召力的聲音:“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王振華發憤要在宇宙間寫下中國人的輝煌。
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工程師証書,隨身帶回國的是好幾箱專業書籍。
王振華在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的幾年間,參加了我國第一個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的技術設計,到1965年9月,他已是第三個型號的總體組副組長。
王振華看准了研制新型航天型號產品對國家的重要性,他獨自堅持著收集資料和研究工作。
人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一步竟成了他整個人生的轉折點。他要走向群山大壑,在那裡書寫共和國航天事業輝煌的一頁。
遠在鄂西山區的〇六六基地有一群志同道合者。1975年底、1976年初,基地派人到北京做新型航天型號調研。這個面臨緩建的基地主動找活干,要填補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的國內空白。
“到我們那兒去吧,咱們一起干。”
王振華感到遇上知音,有希望實現他的夢想了。同時,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河北老家務農的愛人戶口也可以解決了。
三線的生活是清貧、苦澀的,而清貧中的人卻不失幽默。當時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早上炒茄子,中午炒辣椒,晚上生活大改善,茄子辣椒一起炒。”
王振華一家搬到“江天溝”,帶來的隻有3隻木箱和被卷,床和桌子都是公家借的。62元錢的月工資,養活著一家6口。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振華和同志們經過對國外同類型號產品的考察和大量分析、論証,結合我國進行實際研制的技術特點,明確了對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的認識,找准了需要解決的4大技術關鍵。基地再次提出開展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研制的建議,得到王震、張愛萍等領導同志的支持。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