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微博快报

根系中华亲情 魂归精神家园【3】

——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美国知名侨领沈蓓于江苏常州“中华孝道园”认养“中华亲情树”纪实

2016年04月11日09:34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根系中华亲情 魂归精神家园

 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 沈蓓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气,在我个人 80 岁生日的日子,我要用我的心声向与会的所有嘉宾和朋友们宣布,我已为中国抗日远征军中将司令、我的父亲沈昌和我的母亲何宛方,为曾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抗战期间在科研岗位上殉职的我的姑姑沈骊英,为著名史学家、不幸英年早逝的我的弟弟沈元和我的哥哥沈学潜,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认养 3 棵“中华亲情树”,同时在“中华亲情馆”设置他们的灵位,永久存放我已经收集到的和将要收集到的有关他们的亲情资料。今天,我在这里,仰望苍天,俯视大地,用我的心声呼唤我远逝的亲人们,魂兮归来,让我们的精神团聚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

我于今年 1 月底开始了我在祖国的寻根之旅。而萌生这个想法要追溯到多年以前。我是上世纪 80 年代退休后到美国定居的。之前我一直在大陆从事文艺工作。到美国后,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为美国主流社会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做点尽心尽力的工作。到美国多年后,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呼唤着我要回国寻访父亲和姑姑的遗迹。因为我的母亲是前些年才去世的,我的哥哥和弟弟是我的同时代人,我都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而对我的父亲和姑姑,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他们的一生。我的父亲沈昌,是在我 6 岁那年去世的,只深深的记得,那年他从缅甸战场浴血归来,到家吃饭,没吃几口,就一头栽倒在地下,因脑溢血离开了我们。现在从史料上了解到,他作为抗日远征军主管交通事务的特派员、中将司令,率领 3 万多名工程兵在缅甸战场浴血拼搏,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时,3 万多人只剩了 300 多人;他从150斤的壮汉一下成了80多斤重的瘦人,回国后,忙于工作事务,去世前还在开会并出席了一个工程开工典礼。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的姑姑沈骊英,听母亲说,那时我们住在一起。她对我和我的哥哥、弟弟都十分慈爱。但我一直印象模糊。后来了解到,她一直研究粮食的杂交品种。抗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粮食吃紧。她的科研陡然间成百倍增长了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她废寝忘食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最后以身殉职。

所以,多年以来,寻根之旅的声音,时时在我耳边响起;寻根之旅的心愿时时在我心中激荡。这一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去年 9 月,我应邀回国参加阅兵观礼,代父亲领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给抗战有功人士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外事系统也向我本人颁发了纪念牌。这促使我加快了寻根之旅的步伐。而我寻根之旅的决心,也受到了现在台湾的我姑姑的儿子的全力呼应。他也是 80 开外的人了,准备与我同赴寻根之旅。但没想到,他突患中风。于是,我的寻根之旅也肩负起了海峡对岸亲人的重托。

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下,在贵州、云南两省侨办的接待和安排下,我的寻根之旅逐步推进,先后在贵州、云南的寻访中取得了许多收获。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中国的基层民众所具有的亲情文化素质。在云南,我找到了我父亲的墓地,那天,意外的发现我父亲的墓地上有花和烧过的香和纸钱。进一步了解到,我父亲墓地旁的村庄的居民,大多都是我父亲当年率领的工程兵的后裔,他们担负起了年年维护我父亲墓地并为之扫墓的义务,特别是村庄中的鲁忠英,她从她的父亲手中,接下了最具体料理我父亲墓地事务的义务,父女两代,为我父亲墓地尽料理义务,已有70 余载。云南还有一位名叫和中孚的老人,他是纳西族,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我父亲的史迹,并写出了专门的文章发表。看到这些,使我寻根之旅的思绪突然间有了升华。因为我感到,我的寻根之旅不是简单的在寻访先人遗迹,而是在抢救一段我们先人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史实;是在传承一种善良的人们的亲情文化和大爱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立本之基。所以,在此期间,经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商洽。我决定,在常州“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为逝去的亲人认养 3 棵“中华亲情树”,设置他们的灵位,存放我收集到的关于他们的亲情资料。我也准备进一步在云南修缮我父亲的墓地,在云南和贵州能建立起纪念我父亲和姑姑的文化性标识。我呼吁海内外朋友们能给我今后的行动以更多更大的支持。

我的父母、我的姑姑、我的兄弟,愿你们的英灵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中,得到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环绕,在精神家园中安息。

(本文为沈蓓在仪式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改)

沈蓓以80岁的高龄在雨中参会并讲话,常州“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总裁温宁力先后为她打伞遮雨。

(责编:张娅喃、李小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