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姐”、“梁sir”、“何所”、“阿坤”……廣州無數基層公務員中有這樣幾個親切的稱呼,這都是老百姓們平時最喜歡的叫法。這幾個稱呼的主角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每人每天都在書寫兩篇日記:一篇是他們在每天的基層走訪工作中記下的大事小情,另一篇則是他們用幾十年如一日對基層工作的認真、負責,對群眾的愛心,換來的老百姓真心譜寫的口碑日記。>>詳細
【區縣典型】
※南海區圍繞作風建設這個“牛鼻子”,通過深化網絡問政、網絡行政、網絡監督“三網融合”,制定負面清單、准許清單、監管清單,推進“三單”管理,全面規范政府權力運行,構建便民服務體系,切實以制度建設推進作風建設和解決群眾服務難題,其做法在全國具有一定典型意義。【日記】 【詳細】
·“對於每一則的市民投訴,都會有追蹤記錄,並設立了處理時限。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回應,市民可以在官方網站、自助服務終端、手機客戶端等終端設備上查詢到自己的投訴處理結果,對相關部門也會有相應的問責制度...”
·“南海區積極探索差異化管理模式,制定負面清單和准許清單的同時,為規范部門監督管理和執法,對列入監管清單的項目也進行初步整理,目前梳理出分類分級管理22類,涉及餐飲服務、網吧等﹔監管措施46類,涉及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
【何萬鬆】
※從警41年來,一直都在基層派出所工作,其間在水上派出所工作9年,何萬鬆從水中救人無數,先后打撈處理尸體就達200多具。救人撈尸既危險又污臟,但何萬鬆無怨無悔,被群眾稱之為守護生命的保護神。【日記】 【人物】 【新聞】 【組圖】
·“在辦公室,我常備有一套洗漱用品,有時候執行完打撈任務,回到家中,會有異味。韶關是個山區,風俗比較保守,跟死人打交道,身邊百姓和親戚也會忌諱。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每次打撈完尸體,我都會趕緊洗干淨...”
·“打撈尸體是民警們面臨的最艱難的一項工作。我也是經歷了從不習慣到習慣,最后到熱愛的過程。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活兒,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我這代人小時候受“學雷鋒”的思想影響很大,這個工作需要人去干。雖然我的愛人和兒子剛開始不理解,但是我總是開導他們,工作的分工不同,但是每份工作都需要人去干,慢慢地也理解我了...”
【張三坤】
※扎根山區,二十多年如一日,20多年平安接生400多孩子,存活率100%。20多年來,張三坤免費為900多名村民治病,共為40多人墊付了共計3多萬元的醫藥費。甘於扎根山村,守護村民的健康無私奉獻。【日記】 【人物】 【新聞】 【組圖】
·“這25年裡,我接生過400多個孩子,有時自己發著高燒也要去給別人看病,甚至還有一個晚上去跑了五個村民家看病的時候……曾經一度我累的隻剩下80多斤,但我還是覺得這樣做很快樂...”
·“我覺得大家都鄉裡鄉親,做這些都是應該的,從來沒覺得這是做好事。但村裡人不這麼認為。每年6月和冬天收稻谷的時候,我的欠賬本上的名字會集中減少,因為大家都記得我給他們看過病,都過來還錢了。不僅還錢,他們還帶上自家產的水果、蔬菜甚至糧食,有的時候,整個衛生站屋子裡都堆滿了,我覺得有這些就真的很滿足了...”
【梁志毅】
※兢兢業業的“小片警”,他為群眾做好了最瑣碎的平常事,受到群眾的愛戴。當知道他要調離時,慶洲、南洲、王臣、泰興、塘南和范洲等6個村居聯名,代表2萬名群眾請求他留下,被《人民日報》稱為“新時代的馬天明”。【日記】 【新聞】 【組圖】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穿著警服的來找他們,肯定沒什麼好事,都盡量躲得遠遠地。經常是我跟他們說了好幾句,也得不到任何回應。十幾年的基層民警經歷告訴我,隻要我肯用真心跟大家交流,他們的心總有向我打開的一天...”
·“直到現在,即便有值班民警在,半夜裡我還是會經常接到村民的電話,找我去調節類似於喝酒吵架這樣的事。小鄧他們說你難得能回趟家休息,這樣的事就交給我們,可我還是不放心,怕老鄉出事。這5年來,村民們養成了習慣,我又何嘗不是呢?有時多用一點心,圖的就是個安心...”
【陸翠芬】
※在社區工作了23年,她把村民的大小事都放在心上,配合起草了“文沖村股份制章程”,最大限度維護了各類群體的利益,成為黃埔區15條村股份改制的范本﹔她心系病殘孤寡,村裡的孤寡老人都把她當女兒﹔“城中村”改造,為一戶動遷她16次上門解釋,數千萬元臨遷費發放做到“零錯誤”。【日記】 【人物】 【新聞】
·“剛開始的時候,居民們聽說要拆遷,都有點不願意,尤其是老人們,舍不得離開自己生活了很多年地方。我隻能一次次上門勸說,有一家我前前后后去了16次,終於說動了。”
·“我剛高中畢業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跟同學們說我是在村裡工作的。但是慢慢地,我越來越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雖然每天的工作很瑣碎,但是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滿足。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每一天我都希望給大家帶來陽光、帶來正面的能量。看到居民臉上幸福的笑顏,我就感到特別地滿足,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單親媽媽生活的幸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牢牢把握“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其中,“照鏡子”既是關鍵步驟,又是重要方法。無數事實証明,以先進典型為鏡,可以知不足、淨心靈、升境界。以先進典型為鏡,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相信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南粵大地會創造出更多“廣東經驗”、“廣東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