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公益精神 淨化社會生態【4】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雨花行動公益基金成立巡禮(二)

·雨花齋的擴展
第一個雨花齋的成功落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效應,其公益模式,先通過口口相傳、后通過雨花齋榜樣的示范效應在海內外迅速傳播。雨花齋於 2014 年達到 100 多家,於 2016 年急劇發展到 700 多家。
1.第二個雨花齋的產生。浙江省德清市的一個家庭,父母親和女兒女婿都曾經專門學習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踐行中華孝道又有著很強烈的願望。母親王美仙,從小曾被親生母親送給其他人撫養,心裡一直有一種不平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她深感自己沒有理解母親,向母親道歉后,有了為弘揚中華孝道做更多事情的心願。他們開始是本著做一個商業素食餐廳的願望到外地學習取經,但到杭州聽說了第一個雨花齋的狀況后,在敬老的立願發心和素食的實現形式方面,與第一個雨花齋產生了完全的共鳴,決定以自身家庭的力量,創辦德清的雨花齋。德清雨花齋於 2011 年 12 月開辦,他們租的第一個場地,由於物業和鄰居的不理解,被迫終止,他們沒有怨言。王美仙的女婿徐國梁是企業家,他出錢購下一處場地,重新開始了雨花齋的公益運營。他們的愛心善行感動了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和第一個雨花齋一樣,他們不斷收到錢和物的捐贈,義工隊伍不斷擴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理解和贊譽。緊接著德清雨花齋后,江蘇常州和鹽城也有愛心人士到第一個雨花齋學習取經,回到本地后辦起了常州和鹽城的雨花齋。第一批雨花齋就此走上了中華民族的公益舞台。
2.規模效應的產生和雨花齋標准的出台。在前 3 個雨花齋產生的過程中,浙江省溫州市包括一批企業家在內的愛心人士專門到第一家雨花齋較長時間地學習取經,回溫州后辦起了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重視的第 8 家雨花齋。溫州日報的記者專門寫出了長篇“揭秘” 報道,引起很大震動,產生了重大輻射力。2014 年雨花齋在全國達到了 100 多家,2016 年猛增到 700 多家。各地雨花齋都是通過愛心傳遞和善行感染不斷擴展,這說明在市場經濟的新常態下,人們對公益行動、對愛心和善行有著極其強烈的精神需求。
針對這種情況,殷建和雨花義工共同制定了雨花齋建立的基本標准:“由內向外、由親向疏、由近向遠”。“由內向外”是說做雨花齋必須首先由發起人走在前面,出錢出力,以此感召周圍的人。而不能從外向內,通過外在的籌資來建立雨花齋,因為這會產生交易,甚至可能產生以行善為名爭取資金進入的假公益行為。“由親向疏”是說首先要自己在家庭或家族內行孝道,自家不行孝道而對外做敬老的慈善,是內功不夠和底氣不足的,也做不好敬老事業﹔“由近向遠”是指必須由自己的周邊做起,擴展開去。舍近求遠,就會有不求實效、沽名釣譽的可能。這一“三由”標准的產生,用意在於推動雨花齋的健康發展。
在雨花齋公益素食餐廳就餐的老人們
3.雨花齋大家庭的形成。從 2014 年雨花齋在全國發展到 100 多家,到 2016 年雨花齋在世界發展到 700 多家,殷建與最初開辦雨花齋的愛心人士將“沒有交易”的准則貫徹到所有雨花齋的關系中,確立了針對各個雨花齋關系的共識和基本准則,即所有雨花齋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隻要首先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按照以惜福流程舉辦公益素食餐廳的方式為敬老事業做出奉獻,都是平行、平等的,沒有先后,沒有主次,沒有實力大小,沒有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因為如果講究這些對比,就會產生交易,不能保持純淨的公益心。
所以,所有的雨花齋之間不發生財務關系、人事關系和由前兩者形成的組織關系。但較早建立的雨花齋有義務向后來的雨花齋傳授經驗、提供輔導,建立起互助友愛關系。當聽說有些人未經聯系就開辦了以“雨花齋”為名的素食餐廳,甚至有人搶注“雨花齋”商標,殷建和最早發起雨花齋的一批愛心人士都堅決拒絕去計較,更不用說去打官司。因為他們認為,“雨花齋”是公益和慈善的,如果有人運用“雨花齋”名號去做公益,是好事,不應當去計較﹔如果運用“雨花齋”的名義去尋私利,那麼隻要雨花齋的公益和慈善的模式真正為大家所接受,這種竊名隻會給竊名者自身帶來煩惱,不會有助於其私利的獲得。這樣一種胸襟和情懷,很讓我們感嘆,這種把公益的准則貫穿到所有雨花齋關系中的方式,是雨花齋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得越來越迅速的基本原因所在。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