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微博快報

弘揚公益精神 淨化社會生態【5】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雨花行動公益基金成立巡禮(二)

2017年04月10日14:06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雨花齋給予我們的啟示

 

從現有的狀況看,700 多家雨花齋還會擴展,最早的雨花齋至今已經有了 6 年的歷史,這種公益事業為什麼能夠擴展?為什麼能夠持續?我們應當從中尋找到怎樣的精神啟示?

1.所有雨花齋及其義工都是通過真情和愛心的傳遞形成了雨花齋擴展和持續發展鏈條。所有的雨花齋都有一個相同的發展路徑,當他們真正無我的做公益事業的心量和言行被他人和社會認識到后,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參與,出力、出物、出錢,從而形成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雨花齋的捐贈者和義工除了最早的發起者外,基本由兩部分人接續而成:

一是經常來就餐的人士,他們開始可能只是想來吃免費的餐飲,圖個省事或便宜。但久而久之,一旦認識到雨花齋不是在作秀,就深深地被感動。於是,就餐者和義工形成了有機循環,就餐者自覺投入,包括捐錢和做義工。雨花齋的發起人和義工隊伍不斷壯大。全國的雨花齋不乏這樣的案例,一些乞丐和小偷經常到雨花齋吃飯后,最后洗心革面,成為雨花齋的專職義工,在雨花齋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

二是社會各界的人士。起初他們是聽聞雨花齋的義舉和善行,抱著好奇心前來探究和學習。同樣,在認識到雨花齋不是作秀后,他們也真正投入了。如果說就餐者的介入保証了已有的雨花齋持續和發展,那麼,社會各界人士的進一步參與和投入,形成了雨花齋在空間上不斷向外擴展及新的雨花齋不斷產生的基礎力量。所以,雨花齋真實不假、真誠不虛的公益心是我們所能認識到的雨花齋持續發展的首要原因。

 

一位老年環衛工人在雨花齋公益素食餐廳打了飯菜

恭敬向老人提供素食的雨花齋義工

2.所有雨花齋及其義工通過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和中華道德楷模事跡,不斷形成保持真善美本心的精神鏈條。在做雨花齋時,義工會遇見各種不理解及各種困難,因此,能否堅持本心和善行是最關鍵的。而雨花齋的義工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事跡,給予他們堅持本心和善行強大的精神動力。雨花齋的義工們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懂得了一個基本原理:“仁者愛人”“仁者不憂”“仁者壽”。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最終會有利於自己的身心﹔精神是在利他中得到提升的﹔他們在學習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時,領悟著一個基本道理:隻有為他人謀幸福,才能得到自身的升華。第一個雨花齋中挂著雷鋒和白求恩的畫像,雷鋒像上寫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白求恩像上寫著:“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義工們通過學習,獲得了在困難和煩惱中提升自己精神素質的力量,從而不斷保持自己的本心並在學習中形成可持續的精神不衰鏈條。

3.所有雨花齋及其義工們都在共同建設家文化即親情文化的氛圍中,形成了雨花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性質的體制和機制鏈條。雨花齋家文化即親情文化的體制和機制:所有雨花齋的義工們都互稱為雨花家人,把雨花齋的主持人稱為家長,把雨花齋的事業稱為家業,把雨花齋的事情稱為家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家庭關系在世界各個雨花齋的相互連接中得到建立,所有雨花齋之間沒有經濟、組織和人事上的關聯,是絕對自發和自主、獨立運行的公益實體。但同時,在精神領域,所有雨花齋及其義工都是一家人。這種體制和機制的建立,與其說是法律法規上的,不如說是文化和心靈上的。實質上,這種體制和機制意味著雨花義工把對親人的感覺擴展到了對所有人的關系上,擴展到了所有雨花齋的相互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種推己及人,要先及親人,再及社會上的人。雨花齋的所有義工,共同建立和踐行了這種文化性的體制和機制,即貫穿親情文化的大家庭體制和機制,從而確立了雨花齋持續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保障。

我們相信,當雨花家人們心中的真情大義“苟日新、日日新”時,雨花齋的公益事業會得到持續發展﹔當這種真情大義不斷被愛心傳遞和善行感染時,雨花齋的公益事業將會不斷得到擴展。雨花行動公益基金將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責編:喬外、李小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